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博雅1909”国际地科奥赛 | 专访第十七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成员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从全国,一步步走向全世界,不可否认,中国国家队的成员们从中国千千万万的优秀学子中被选拔出来,又在第十七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国际总决赛这一平台上与全世界热爱地球科学的学子们激烈角逐胜负,实在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又正是这样一支因热爱而相聚的队伍,在此次决赛中获得了个人赛全员金牌的好成绩,面对这一结果,大家表示,其实在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意料之中。

参赛成员合影

大浪淘沙,相聚于地球科学之高峰

第十七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由四名正式成员和六名客座学生组成,上海市进才中学的陈子钰、江苏省苏州中学的钟文、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的王翌博以及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的毛翰扬四名正式成员在此次决赛中获得了个人赛全员金牌的优秀成绩。

钟文对自己最终进入国家队的过程十分感慨:“竞赛选拔十分严格,我们几个热爱地球科学的高中生,经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重重考验,从全国15万人中被选拔出来并相聚在这里,继续探索这一学科的奥秘,我认为这实在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

在经历层层筛选形成国家队后,他们通过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置的线上课程以及暑期课程,接受来自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学科专业学者的讲解以及辅导。也正是凭借这样的机会,大家才得以对地球科学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专业化的认识。

中国队成员一起参加集训课程

“在集训课程后,我们几个还圆了一起在黄浦江边吃饭的愿望,这之后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也更加深刻了。”谈起10名成员在上海市进才中学集训的经历,大家十分有默契地说道。

开拓视野,更深层次了解地球科学

陈子钰介绍,由于自己所在的上海市进才中学有着比较丰富的地球科学奥赛培训经验,所以自己相对其他人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段竞赛经历让自己对地球科学学科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而全面了。他认为,自己在此次竞赛中体验到的小组合作让他感到新奇:大家在考试前集思广益地讨论、揣摩学科知识,没想到在第二天的考试中就出现了与讨论内容一模一样的题目,这件事让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带来的巨大力量。

展望未来前景,相信地学会越来越好

孔佑甲与共同参加ITFI的外国队友合影

谈起竞赛期间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家纷纷开始分享活动过程中的趣闻:“去颐和园参观那天刚好下了很大的雨,一个新西兰的同学穿上了羽绒服,他认为这样可以挡雨,而一旁的西班牙同学则大方地站在雨中,并表示自己喜欢淋雨,这种风土人情的差异让我感到非常有趣。”客座学生孔佑甲分享道。

毛翰扬则分享了自己和一名白俄罗斯同学在长城烽火台拍照的故事,拍照地点毗邻一个比较陡峭的城墙,他好奇地问那名同学害不害怕,谁知白俄罗斯同学竟开心地说道:“景色太美,根本顾不上害怕。”

除了与不同国家学生交流带来的新奇,客座学生韩子睦表示,经过考试的锻炼,自己的计算,图表、量表的数据分析相关能力有了更加显著的提升,此外,他还还将此次考试的内容归纳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正是这样的考察,才让自己有机会透过题目,对当下生存环境有更加深刻的把握,产生更有深度的思考。

针对本次野外考试内容,王翌博表示,野外考试地点门头沟区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地质条件以及细致严谨的安全服务保障让他印象十分深刻,在此进行的野外考察探索更是让他感到新奇甚至震惊:“因为之前我还没经历过系统的野外考察练习,所以此次野外岩石结构构造考察对我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体验,这让我在锻炼野外考察能力的同时,更加认识到在此之前,我对地球科学知识还仅仅停留于书本之间,想要更深层地了解这门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更加综合的思维,以及更加深入的野外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在ESP的展板展示环节,我们需要用全英文为导师和同学讲解展板内容,这种纯英文的环境锻炼了我的口语能力,这与平常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钟文回忆道,在这次竞赛过程中,最让他难忘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雁栖湖考察之旅,在那里,他与队员们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瞭望台鸟瞰雁栖湖,并一起运用水样检测仪器对雁栖湖的水质进行了探测以及分析,这段经历让他对地球科学学科的科研有了全新的认识。

加深热爱,未来决心深耕地球科学

孔佑甲认为,自己虽然是以客座学生的身份参加此次竞赛,但是他依旧是出于对地球科学的热爱,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这个竞赛,甚至这个学科的影响力提升,毕竟有更多的人去参加,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地球科学的魅力。

钟文也从自己在本次竞赛国际交流的经验中,探求着促进地球科学在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可能:“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参赛选手交流各自高中的教育方式,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体系的构建,此外,经过与不同国家的交流,我发现之前自己认为的很多大家普遍认可的、具有一致性的原理结论,在各个国家中其实都有不同的回答。”

毛翰扬表示,在此次竞赛之前,自己其实更喜欢化工专业,他的目标是在未来建立一套完整的化工生产体系,然而经过此次比赛的考核实践,他对地球科学学科产生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因此更加喜欢这一学科,未来也更倾向于在大学选择地质学有关专业:“之前我一直认为地球科学只是需要天赋,但在比赛后我才发现,地球科学不需要任何天赋,大家都是因为对地球科学的热爱才走到现在,我们愿意为地球科学付出大量的时间,而这份热爱也提升了我们的能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未来凭借这份热爱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