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博雅1909”国际地科奥赛 | 专访第十七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国际竞赛选手及教师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在竞赛结束前一晚的欢送晚会上,场馆内不同国家的参赛者们载歌载舞,互相交换带有本国特色的礼物,并一起合影留念,共同纪念这场难忘的中国之旅。其间,来自中国的参赛队员和志愿者团队为所有外籍选手以及教师团队送上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动人的歌声仿佛在告诉大家,这场知识的较量不但加强了这群年轻学子对地球科学的热爱,而且让他们邂逅了珍贵的友谊。

各具特色的选拔,相同程度的热爱,让大家相聚北大

本次竞赛共有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6名参赛学生、110名带队教师与主办方代表参加。在采访中,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国家选拔参赛选手的不同方式。

“在罗马尼亚,我们会在经过不同考区的选拔后,举办为期两周的训练营,在此期间我们会接受来自地理、地质学、天文学等专业的教授以及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培训,这为我们参加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IESO)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来自罗马尼亚国家队的成员介绍说。

韩国国家队的Kim KyuLim和Kim minjun表示,与中国相似,他们也会通过举办韩国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KESO)来选拔国家队成员,但与其他很多国家不同,韩国在高中就设置了地球科学课程。在准备此次决赛期间,他们四名国家队成员接受了来自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学者、教授提供的引导以及帮助,他们四人也在韩国国内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野外实践考察练习。

除了过硬的学科知识,参加竞赛的选手们还都拥有一份对地球科学的强烈热爱。来自伊朗的Seyed Amirali Hasheminezhad分享道,自己从小就喜欢地质学,秉持着这份热爱,他经常会在学习之余来到伊朗地质调查局图书馆寻找并阅读各类地球科学书籍。在准备此次国际总决赛期间,他也随国家队在伊朗国内进行实地考察,这很好地强化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他很高兴地在此次竞赛中看到,参赛者们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都对地球科学拥有相似的热爱。

旅途中尝试体会,参赛中学习感受,对中国了解更深

关于此次竞赛过程中设置的文化交流活动,不同国家的参赛队员们得出了近乎一致的共识:长城和颐和园给自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虽然我们的长城之旅伴随着阴雨天气,而且攀登如此多的阶梯让我们都很疲惫,但见到美丽的风景之后,我觉得所有的疲惫一下子就都消失了。”来自泰国的Natthapruek Sakdapipanich说道。

谈起大家参观颐和园的经历,Kim minjun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颐和园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美丽的湖泊,而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游客,这在韩国是很少见的。”对于文化交流参观活动,澳大利亚队的带队教师Leslie Deanne Almberg兴奋地表示,沿途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她拍摄了一百多张颐和园、古北水镇的图片。“我被这里满眼的绿色和清新的空气所震惊,我惊叹于这座城市为了变得更干净、更绿色所作出的努力。”

提到北京大学之行,来自韩国的Kim Dongwook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参加这次比赛之前,我去过很多韩国的大学参观,但北京大学给我的印象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氛围、整体环境都让人很舒服。”来自罗马尼亚的Bodor Darius-Andrei则表示,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景色很美,学校的园林非常壮观,整座学校好像一个花园一般。

也有很多选手表示,这次IESO的参赛经历让自己了解到了中国这样一个富有魅力、底蕴深厚、风景优美的国家,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细心严谨。

北马其顿国家队的Atanas Tashkoski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到中国这样一个距离祖国很远的国家,因此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体验,比如第一次用筷子让他感到很新奇,此外,与其他七个国家的队员相处的经历,也让自己的交流能力大大提升。

来自芬兰的Touko Tapio Ursin说道,中国给自己的印象是满眼绿色,且充满文化底蕴。他还感谢志愿者们的倾力相助,志愿者们替自己买东西时的刷脸支付让他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便捷程度大为惊叹。

“即使参观期间的天气并不太好,但是整体很顺利,我在长城上欣赏到了很棒的风景。”爱沙尼亚的Tuuli Hanson说道。她还表示,竞赛志愿者们都很健谈、很开放,他们乐于与自己分享中国文化,其实自己之前并不是很了解中国,但通过此次竞赛,她品尝到了中国的美味食物,体会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友好,这些全新的体验都让她记忆深刻。(东部校区)的毛翰扬四名正式成员在此次决赛中获得了个人赛全员金牌的优秀成绩。

来自菲律宾的John Denver Bechayda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此之前只在历史书里了解过中国,他很高兴能够凭借此次竞赛的契机来到中国,品尝特色食物,体会富有魅力的中华文化。

参赛队员们参观玉石馆

德国国家队的华裔学生Felix Yucheng Huang介绍说,第一次来到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就深深吸引了他。竞赛期间,自己由衷地感受到中国对教育的重视,这让他感到很敬佩。

参赛者参加野外考察

“在集训课程后,我们几个还圆了一起在黄浦江边吃饭的愿望,这之后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也更加深刻了。”谈起10名成员在上海市进才中学集训的经历,大家十分有默契地说道。

开拓视野,更深层次了解地球科学

此次举行野外考察的门头沟区也凭借自然清新的风光和安全严谨的规划给外国选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奥地利的Nico Waldhör很高兴地注意到组委会在野外考察地点周围安置了围栏,他认为这能够帮助自己尽情完成地质考察而不会迷路,在周围驻守的救护医疗队伍也让自己感觉在这里很安全、安心。

Natthapruek Sakdapipanich说道:“与我平常居住的曼谷这样的城市不同,我们野外考察的门头沟区很安静,这也是它吸引人的方面之一。我认为那里也是一个地貌非常丰富的地方,我们看到了很多山谷、溪流,这真的很美。”

学科认识更广泛,友谊历久而弥新,未来并肩为热爱

谈起参加此次竞赛的成果,大家都表示收获颇丰:来自罗马尼亚的Tudor-Brendan Neag表示,通过此次竞赛,自己学会了如何“做科学”,即如何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并通过抽样等科学研究方法分析数据,从而完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演说。他说,自己深深热爱着科学,并计划在未来学习和从事地球科学相关工作,因此这些能力对他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John Denver Bechayda认为,此次IESO竞赛提升了自己的批判思考能力,也让自己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当下十分严峻的全球温度问题产生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Touko Tapio Ursin说,个人赛锻炼了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团队赛则提升了自己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英语交流能力。Tuuli Hanson表示,此次竞赛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更让自己在与不同国家选手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了英语水平。

参赛队员们进行ITFI准备

参赛队员们进行ESP展示

除了专业能力的提升,大家还对自己能够在此次竞赛中结识许多与自己年龄相仿、来自不同国家的地质科学爱好者感到高兴。来自北马其顿的Ivana Atanasoska说道,通过参加此次竞赛,自己见到了一些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国家的参赛者,她很高兴能通过此次机会,凭借相同的爱好,与大家交流分享对地球科学的看法,这是非常新奇的体验。她表示,此次竞赛结束之后,她还会和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好朋友们保持联系。

Felix Yucheng Huang告诉记者,因为语言不同,他有时会觉得交流比较辛苦,但经过几天的相处,他很好地克服了语言障碍,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们建立了密切的友谊。

此外,本次竞赛对地球科学精神的传承、对竞赛进程安排的圆满也让外籍教师团队赞叹有加:西班牙的带队教师Anna Anglisano Roca表示,作为竞赛策划人之一,她很高兴、很感激地看到中国能够将此次竞赛安排得井然有序。不同国家的老师们并肩合作也让她印象深刻,她希望自己未来能与更多不同国家的老师们交流教育经验,加强教学合作,与更多国家合作成立更加多元的地球科学课程项目。

部分受访者合影

来自35个不同国家的师生在短短一周的竞赛时间里,同台竞技、交流经验并分享自己对地球科学的热爱。希望所有人能在未来坚持这份热爱,延续这份友谊,继续钻研地球科学这门学科,为全世界的地球科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