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1909”国际地科奥赛 | 专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竞赛委员会秘书长沈冰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从2017年带领国家队参加国际总决赛、2018年进入国际竞赛组委会考试组,再到今年成为国际总决赛竞赛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教授对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IESO)已经十分熟悉,但他本次代表北京大学、代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以全新身份参与到此项赛事中,因此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2018年沈冰(后排右二)作为IESO考试委员会成员进行赛前考察
2019年沈冰在韩国大邱进行IESO赛前考察
启蒙与选拔并重,挖掘人才是关键
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党委书记李培军的领导下,学院成立了包含指导委员会、科学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宣传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竞赛委员会,负责整个竞赛的规划、实施与协调。作为本次竞赛委员会的秘书长以及科学委员会负责人,沈冰印象深刻的是考务工作,他感动于全国高校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此次竞赛共有30多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他们在参与考试题目编撰方面体现出了宝贵的合作精神。沈冰表示,北京大学以及北大地空学院对承办此次竞赛活动高度重视,从去年底开始,相关单位便已经开始筹备,大家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以保障此次竞赛的顺利进行。
“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作为一项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认可学科赛事,除了选拔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在中学生当中起到的地球科学启蒙的意义。”这样的办赛机会能够更好地吸引未来的地球科学人才,并让他们获得锻炼的机会。当前,我国在保障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对地球科学相关学科的人才需求非常大,但这一学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有待提升;所以,沈冰表示,他希望这项赛事的举行能够在吸引和选拔人才的同时,将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到更多人群当中。
除了正式的比赛内容,本次竞赛还设置了学科“体验营”,给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群体和本次竞赛的志愿者团队一个参与国际竞赛的机会,他们将和正式比赛队员一起完成个人比赛的考试内容。虽然不计入成绩,但是沈冰认为,这一过程会让更多人对地球科学产生兴趣、加深对学科的了解,同时提升地球科学的影响力,这也是办赛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开放与创新并举,兼收并蓄开眼界
沈冰表示,当前,我们国家地球科学的综合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尤其是此次作为地球科学学科发展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的北京大学获得办赛机会,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他希望通过此次办赛的契机,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获得的成就。
沈冰介绍,本次大赛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报名参赛,无论是参赛者之间,还是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科带头人之间,都将产生大量的跨文化沟通、协调、交流以及合作。“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的过程,发现自身学科发展的不足,了解对方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探寻我国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道路。”
不但如此,本次考试将第一次采用机考的形式,旨在为本项赛事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并希望参赛者们能够将地球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分析手段结合起来,而这也是北大地空学院为引导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尝试。“此次办赛让地球科学作为一个平台学科,拥有了一个整合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以及与其他自然科学大交叉的宝贵机会。”沈冰说道。
针对当前中学、大学地球学科教育存在断层等问题,学院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联合兄弟院校与各地中学进行互动,加强科普方面的交流合作,建立中学、大学的有效衔接,从而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和拔尖人才的创新培养。
热爱与快乐并存,享受过程最重要
本次竞赛除了个人赛,还有团体展示、野外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内容,旨在选拔出兼容并包、多元发展的国际化学科人才。“我们并不希望通过知识灌输,或者督促学生们刷题的形式来学习地球科学,而是希望以大自然奇妙的现象来吸引学生,主动引导学生从基本科学原理出发,对纷繁芜杂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并逐渐形成地球系统观,培养定量分析能力。”沈冰分析道,并表示这也是本次竞赛为我国培养未来地球学科拔尖人才提供的重要思路。
沈冰带队进行野外考察
本次办赛是北大地空学院响应学校“学科质量年”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沈冰表示:“让更多人参与到地球科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中,助力地球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是我们承办这次大赛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