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习动态|北京大学全国中学地理教学高级研修班(第1期)

金秋九月,相聚北大。9月29日,北京大学全国中学地理教学高级研修班(第1期)学习第三天。

8:50-9:50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志诚教授

讲授《地球表面过程》

张志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教授

张教授以地球表面(兼顾太阳系其它天体)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要内容,带学员们认识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中的物理、化学作用,甚至生物作用过程,理解行星表面过程受控于图层相互作用、物质组成、行星环境、陨石撞击、太阳风和屋际物质。

10:00-11:00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范闻捷教授讲授

《探测技术:遥感》

范闻捷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

北京市3S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曾获得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范教授系统的讲授了地遥感观测的原理、遥感观测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数据源、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和定量监测的基本流程和前沿方向、以及遥感在城市环境、地质灾者等方向的典型应用实例。

11:10-12:10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董琳教授

讲授《资源与碳中和》

董琳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

曾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理科组一等奖

获“优秀教案奖”

董教授从资源概念、资源形成的基础理论,介绍碳中和基本定义、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分析,通过介绍发达国家的碳中和概况和普遍性启示,理解中国实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和路径探索与优化。

13:30-14:30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孙作玉教授

讲授《行星宜居性演化》

孙作玉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和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会员

国际对比计划IGCP-572中国工作组成员

古生物党支部书记

史前生命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大学科协委员

孙教授以地球为例,剖析“为什么地球产生生命?”、讲述“地球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历程” 、归纳“生命宜居条件的层级及其演化”、共同思考地外生命与宜居行星探索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以期“以古为鉴,启示未来”。

14:40-15:40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黄宝琦教授

讲授《生物圈》

黄宝琦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

美国地质学会会员

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会员

中国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委-572中国工作组成员

黄教授从生命的定义和组成,新陈代谢作用的分类与演化、现代地球生物网特征、地球生命起源、地球生物圈演化及地球生物圈面临的挑战入手,系统介绍地球生物圈。建立地球系统和地球生物圈的概念。

15:50-17:00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沈冰教授

讲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沈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

月壤委员会委员

地球科学国际奥赛组委会委员

沈教授为学员们系统的讲授了有机物的生产和氧化过程,及其相关的C、P、N、Fe、S、0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