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讨

地球科学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论坛

地球科学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文字:李东东、卢燕)2024年8月8日下午,地球科学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20所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学的200多位专家与教师齐聚北京大学,共同探讨地球科学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学会以及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

此外,多所地方教育部门、中学代表也参与了此次论坛,包括北京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委员、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副主席、门头沟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顾慈阳,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曹彦彦,通辽市教育局副局长刘自如,河北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副会长常力,北京一零一中怀柔校区执行校长崔峰,国科教育集团附属温州学校执行总校长梁经伟,会泽县东陆高级中学校校长邓良俊,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校长孙睿,山东省潍坊北海中学校长焦宗芳,通辽实验中学校长陈玉国,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东陆高级中学校校长邓良俊,重庆市巴南育才实验中学校理事长邹毅等。此外,光明网、人民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代表参加。与会代表们围绕地球科学领域的大中衔接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推动该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思路。

本次论坛通过五个环节的安排,为与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和学习机会。论坛的五个环节为:开幕式致辞、邀请报告、圆桌论坛一“地球科学前沿与拔尖人才培养”、圆桌论坛二“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教育举措”、以及《中学生地球科学素质培养丛书》首本《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的新书发布仪式。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主持。

会议现场

沈冰主持论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发表了开幕致辞。他在致辞中强调,在全球环境变化、资源短缺和灾害挑战加剧的背景下,培育具有全球眼光、创新思维及卓越实践能力的地球科学领域杰出人才迫在眉睫。郭院士指出,大学和中学教育是培养卓越拔尖人才的主体,但在当前形势下正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本次论坛旨在深入研讨如何更有效地衔接大学与中学的地球科学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和整合两者的优势,为未来的地球科学人才培养探索新路径和新方法。郭院士提出,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等措施,建立大学和中学之间常态化交流机制,激发学生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习惯,并逐步成长为地球科学领域的拔尖人才。

郭正堂院士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作了题为《地球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报告,探讨了地球科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长张立飞则在报告《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地空学院为例》中,分享了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改革经验与实践成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陆云泉发表了题为《学校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实践路径》的报告,探讨了中学阶段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北京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委员、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副主席、门头沟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顾慈阳在报告《地球科学知识普及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徐义刚、张立飞、陆云泉、顾慈阳作报告

在地球科学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期间,圆桌论坛一以“地球科学前沿与拔尖人才培养”为主题,汇聚了多位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围绕地球科学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讨论。该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教授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潘永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冯新斌,长江大学校长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赵志丹。与会专家们就如何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推进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拔尖人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圆桌论坛一

(从左至右):张立飞、周忠和、潘永信、冯新斌、刘勇胜、赵志丹

在地球科学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论坛的第二场圆桌讨论中,与会专家们围绕“地球科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教育举措”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该圆桌论坛由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张志飞教授主持,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卫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院长吴元保、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杜震洪、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曹彦彦、重庆市巴南育才实验中学校理事长邹毅。讨论中,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在教育实践中对贯通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经验。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贯通式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打破壁垒,帮助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都能获得系统化的教育支持和知识体系的建立,为他们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拔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圆桌论坛二

(从左至右)张志飞、孙卫东、吴元保、杜震洪、曹彦彦、邹毅

两次圆桌论坛期间,与会的专家和教师们积极参与讨论,纷纷就地球科学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与困惑。专家们特别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认为这是培养未来拔尖人才的首要任务。对于中学生如何有效获取地球科学知识,教师们分享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同时,针对中学与大学之间贯通教育的开展,与会者提出了多种建议。这些讨论不仅让与会者对地球科学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圆桌论坛参会嘉宾发言

在论坛的最后环节,举行了《中学生地球科学素质培养丛书》首本《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的发布仪式。发布仪式由沈冰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郭正堂、徐义刚、潘永信,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夏红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李亚琦、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校长孙睿、北京大学科协副秘书长郑英姿共同揭幕。该丛书旨在提升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为他们提供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探索工具,期望能成为爱好地球科学大众的入门读物。

《宇宙起源与太阳系形成》揭幕合影

(从左至右):孙睿、沈冰、徐义刚、郭正堂、周忠和、潘永信、夏红卫、李亚琦、郑英姿